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两岛内河生态廊道点亮高原古城新画卷
来源:成都院 时间:2025-07-23 字体:[ ] 分享:

拉萨,这座位于青藏高原的古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清晨,拉萨河畔微风拂面,晨练的市民们沿着城关区太阳岛河岸悠闲地散步。河水清澈灵动,倒映着岸边的绿树和远处的山峦。如今,这项由意大利贵宾会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成都院”),以项目管理承包模式打造的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已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为拉萨添上一条兼具生态之美、文化之韵、民生之暖的滨水玉带。

生态重塑,补足亲水空间短板

“以前这里环境杂乱,没啥可逛的。现在不一样了,到处都是绿树鲜花,还有这么漂亮的步道,感觉生活都更有滋味了。”在仙足岛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扎西大叔,见证了两岛内河的蜕变。另一位带着孙女的老人也笑着说:“孩子可喜欢来这儿了,有了这么好的地方,周末都不愁没处去。”他们所说的变化,正是拉萨水系治理“补短板”的生动注脚。

作为高原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内水绕宫,外湖绕城”的格局自古天成,但中心城区长期缺乏城水相融的亲水空间。两岛内河所在的城关区南部,一边是历史街区的厚重文脉,一边是闲置的绿滩资源,却因“亲水难、停留难、休闲难”,让城与水始终隔着一层“屏障”。

如今,沿着4.1公里的河道漫步,这样的“屏障”已被彻底打破:2座新改建的桥梁——对同心桥进行加宽,为仙足桥增设廊架,既解决了两岸通行难题,又成为俯瞰河景的观景台,廊桥本身就是一道独特风景;7.4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里,经过特殊培育的高原适生植物错落有致,鸢尾与樱花相映成趣;透水混凝土步道串联起汀步、挑台,市民随时能驻足亲水;到了夜晚,光彩亮化工程让两岸轮廓分明,水幕电影将藏地传说映在水面,与远处的布达拉宫夜景遥相呼应。

“以前夏天来仙足岛,想找个地方歇脚都难,现在诗歌长廊里能读诗,文艺水岸能看灯光秀,这才是游客该有的体验。”导游达娃说,生态廊道不仅填补了亲水空间空白,更让历史街区有了“会呼吸”的文化载体——红色廊柱的诗歌长廊里,各族诗人的经典作品静静陈列;双拥公园里,军民融合的小品与景墙诉说着鱼水情深;文艺水岸的灯光下,年轻人围坐畅谈,夜间消费场景悄然兴起。

匠心独运,绘就多维魅力岸线

在高原建生态廊道,每一步都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

“拉萨的土壤保水性差,紫外线强,一棵树的成活要过‘土壤改良、精准灌溉、防风防寒’三道关。”成都院项目经理蒋世平介绍,为了让绿植在海拔3600多米的地方扎根,团队带来了在高海拔地区项目建设中积累的生态修复经验——先对土壤进行客土改良,加入有机质提升保水能力;再铺设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补水。如今,廊道里7.4万平方米的绿地成活率超过90%,成为高原生态修复的鲜活样本。

生态打底,文化铸魂。项目团队始终记得一个设计初衷:“不能让现代工程盖过传统文脉,要让廊道成为文化的‘展示窗’而非‘隔断墙’。”在仙足岛内河左岸,诗歌长廊用“红色诗歌+绿色草木”的搭配,将诗词文化融入景观;亲水挑台的栏杆上,雕刻着西藏特有动植物;水幕电影更是巧妙地将藏历新年习俗、雪域传说等文化元素,通过光影技术呈现在流动的河面上,让古老文化有了现代表达。

这样的匠心,源于对拉萨水系规划的深刻理解。根据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治理提升规划,拉萨正构建“一心、两河、三潆、四泾、多曲、繁点”的水系结构,而两岛内河正是“以水为链、镶园为珠”的关键一环。

项目建设中,2座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既保障了行洪安全,又通过鱼道设计维护了河道生态;数字化建设工程让管理人员能实时监测水质、水位,实现“智慧管水”;滨水慢行系统则串联起历史街区、商业节点,让“城水相依、蓝绿融合”从图纸走进现实。

“以前总说‘水绕宫’,但市民摸不着水;现在廊道修起来,水就在身边,文化也在身边。”拉萨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两岛内河的蜕变,正是拉萨从“水在城中”到“城水相融”的缩影,既填补了亲水空间空白,更让水系成为串联生态、文化、民生的“金纽带”。

攻坚克难,雕琢高原生态精品

“孩子第一次学会翻身时,我正在调试水闸设备,只能在电话里听妻子描述。”蒋世平的手机里,存着一张在工地拍的照片:背景是刚浇筑完的步道,前景是他和同事们晒得黝黑的笑脸。那份缺席孩子成长初期的遗憾,深深印刻在他心中。然而,当项目重要节点顺利完成,这里的每个人深知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90后” 项目设计经理丁阳,基本上每年都在现场待近300天。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团队多次对周围市民进行实地访谈和观察其活动方式、生活习惯,发现他们特别喜欢带上简易坐具在河边休憩。基于这一情况,团队通过构建“六滩四岸”的河流生态格局,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滨水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这样的坚守,并非孤例。成都院将“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理念和经验带到了雪域高原。针对两岛内河的特殊环境,他们创新采用透水混凝土减少地表径流,用汀步设计保护滩地生态,通过“最小干预”实现“最大效益”,让工程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不破坏高原生态。

如今,廊道的每一处细节都印刻着建设者的用心。傍晚的两岛内河,步道上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扎西老人和他的老伙计们在诗歌长廊旁铺开氆氇,唱起了古老的歌谣;年轻游客举着相机,记录水幕电影里的藏式纹样;孩子们在绿地上追逐嬉戏,笑声惊起了水边的水鸟。夕阳下,河水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一座高原城市的幸福图景。

未来,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将成为一条多维生长的品质岸线,一个历史与未来呼应、发展与趣游并存的魅力岸线,一个实现与城共生、生态共栖、城岸共游的人文岸线。它是拉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这条流淌的岸线,让高原古城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链接://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9752009-500006392922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