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党群工作
“三精三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来源:水电十一局 作者:金爽 王慧钰 时间:2025-07-22 字体:[ ] 分享:

点燃红色引擎,勇攀科技高峰。水电十一局科研设计院党委深刻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以“三精三创”党建品牌(“三精”——精准定位、精细管理、精湛技能;“三创”——创新、创优、创效)为统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深度融入科技创新全链条,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红色动能。

精准定位:把稳科技创新“方向盘”

强化政治引领,明确创新方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通过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引导科技战线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将科技创新聚焦于水利水电核心业务、工程修复“卡脖子”技术、新材料研发等关键领域,确保科研工作始终服务于企业战略实施和国家需要。

构建融合格局,压实创新责任。精准定位党建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点,构建“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带头”的融合工作格局。将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平台建设等纳入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和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在重点项目、关键团队中深化“支部建在连上”,如科研技术研究所党支部牵头组建“精筹组”“攻坚队”,在紫坪铺防碳化项目上攻克难点,以“机器换人”为核心理念,研发出2台混凝土防碳化施工机器人,喷涂无人机、混凝土防碳化施工机器人等智能装备首次进入水利水电工程检修维护施工领域,为水利行业在保障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有力推动了水利行业的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

精细管理:优化科研创新“生态链”

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创新效能。深入践行精细管理理念,设立专职科技主管岗位,对科研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动态监控课题立项、研发投入、进度节点、成果产出和目标完成率,确保资源高效配置、过程可控在控。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优化经费使用与激励机制,研发经费投入持续稳步提升,为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撑。

深化“支部+”模式,打通转化梗阻。积极开展“党建+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建立支部书记对科技工作“一管三带”工作机制,三峡植生混凝土研发项目成功实施,三峡流道检修平台通过业主评审并实现现场组装调试,在研两个“揭榜挂帅”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在项目一线设立“党员质量责任区”“党员技术示范岗”,由党员骨干带头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优化施工工艺、攻克应用难题。在崤山宾馆项目建设期间,以党组织牵头攻坚,实现高标准建设,斩获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生动诠释了党建硬实力如何托举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4年度共计荣获专利8项、省部级奖28项、公司奖27项及青年论坛三等奖,荣获公司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精湛技能:锻造科技攻关“先锋队”

建强红色阵地,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依托“党员创新工作室”“丁清杰创新工作室”“吕昌裕创新工作室”、“BIM创新工作室”三大“红色创新引擎”,汇聚党员技术骨干力量。工作室聚焦水工高性能新材料(如 NE 系列环氧产品)、高效减水剂、BIM技术深度应用等方向持续攻坚。丁清杰工作室获评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吕昌裕工作室产出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BIM工作室在多个项目实现技术应用突破。同时,加入“坝道工程医院”并成立分院,进一步提升了在重大工程病害诊治与修复领域的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突出党员领衔,勇攀技术高峰。在急难险重的科研任务面前,坚持以党员带头攻关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主责主业,深耕水工建筑物抗冲磨修复与病害整治施工领域,成功研发了NE-IV型环氧灌浆材料和厂房地坪NE-V型环氧地坪材料。通过党员带头攻坚,不断对材料进行改性、完善,形成了系列化的环氧砂浆产品,如低温环氧砂浆、水下环氧砂浆、弹性环氧砂浆。成功在贵州东风电站、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龙滩电站、映秀湾电站等数百个工程中应用,应用面积达数10万㎡,其优异性能和良好使用效果受到业主方的广泛好评。截至日前,系列产品共荣获9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级工法、17 项省部级工法,参编15 项标准规范,获得2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

驱动“三创”:释放融合赋能“新势能”

聚力“创新”: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以“党员创新工作室”平台为依托,持续强化“校企联动、研用结合”。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合作研发“环氧砂浆智能摊铺系统的开发”课题,已经开展摊铺试验,并完成环氧砂浆智能施工系统的施工工艺研究,设计施工预计效率达到200㎡/h,以及联合研发的“纳米增韧低碳超高性能水泥基抗大颗粒冲蚀涂层研究”课题,目前已完成在水工混凝土结构典型构件的重要部位的工程示范应用。与国内在喷射混凝土材料研究方面有专长的科研院校合作研发“降低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新材料”课题,目前已在九峰山抽蓄项目开展现场喷混试验,对降弹材料配比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获得了2款新型降弹剂材料。并在进行现场工艺性试验,加入降弹剂现场喷射混凝土综合回弹率约为4.5%,整体降低了5%左右。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了外部资源,加速了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储备,为企业技术升级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源头活水。

聚焦“创优”:赋能资质升级与核心竞争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是赋能资质升级。院党委将关键资质的申办列为“党员领跑工程”,组织党员骨干成立专项攻坚组。通过深入研究政策法规、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高效协调内外部资源,成功助力中砥检测有限公司成为电建集团系统内首个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核名审批、完全满足水利部新版资质要求并获得“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甲级资质”的企业。同时,成功获取市政行业(道路、给排水)专业乙级、工程勘察(测量、岩土)乙级等多项重要资质,并积极推进电力行业新能源、变电、送电乙级资质申报。这些突破显著提升了设计院的专业认可度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着眼“创效”:推动成果转化与价值创造。丰富的知识产权成果和科技奖项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建融入项目管理、融入成果转化应用、融入资质市场开拓,确保了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有效服务于EPC总承包、科研施工、试验检测、勘测设计等核心业务板块,直接转化为提升项目效益、赢得市场订单、增强品牌美誉度的现实生产力,实现了党建价值、创新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