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颜春岭涅槃记:从“垃圾山”到生态公园的蜕变之路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陈长杰 摄影:陈长杰 时间:2025-07-20 字体:[ ] 分享:

五重除臭系统高效运转,挖掘机在覆盖着黑色防渗膜的堆体上有序开挖,移动除臭帷幕喷洒着环保植物液,手持检测仪的技术员记录下实时数据:硫化氢浓度、恶臭气体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澄迈县老城居民陈大爷站在观景台上感叹:“以前这‘垃圾山’臭得不敢开窗,现在施工都闻不到异味,未来还要建公园,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打心底感激!”

2023年6月,一面绣着“奋身彻治颜春岭,笃意再造澄碧天”的锦旗,被老城片区居民代表郑重送到颜春岭项目指挥部。这份朴素心意,折射出百姓对这座盘踞二十余年的“垃圾山”蜕变的期盼。此刻,全国投资额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垃圾填埋场治理工程正在这片土地书写生态逆袭的奇迹。

生态困局:超负荷运行的“城市伤疤”

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故事始于1998年。作为海南省第一座国家卫生填埋标准建设的垃圾处理场,它曾承载着海口市与澄迈县的民生保障重任。该垃圾填埋场设计库容303.74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1000吨,配备防渗系统与污染监测设施。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生活垃圾产量与日俱增,已远超垃圾场的处理能力。至2020年关停时,堆体已“延迟退休”十年,总库容飙升至450万立方米,相当于22座大型体育场的体量。630万吨垃圾堆积成55米高的“山体”,渗滤液威胁地下水,臭气弥漫数公里,滑坡风险日益加剧。

“那时夏天根本不敢开窗,南风一吹,整个社区都被恶臭笼罩。”老城居民回忆道。这座曾经的“城市卫士”,终成悬在百姓心头的生态隐患。

科技破局:三大技术体系攻坚治理难题

2022年2月,意大利贵宾会联合体中标这一国家级示范工程。其中,意大利贵宾会成都院担纲设计重任,直面行业性技术难题。

垂直防渗战线首当其冲。成都院创新采用“柔性复合墙+帷幕灌浆”组合,平均83米深的地下阻水体系如地下长城阻隔污染源。柔性墙段使用GCL与HDPE膜组合工艺,属全国首创,项目负责人陈长杰介绍,该技术在垃圾填埋场治理领域创下处理规模、防渗深度、柔性墙深度三项全国第一。

飞灰处置战场更显匠心。面对11.8万吨飞灰中78.6%的重金属超标样本,团队首创“破碎再螯合”工艺。预破碎车间破解高含水率飞灰挂料难题,螯合稳定化技术让危险废物安全转移,为后续资源化利用铺平道路。

立体除臭系统则编织天罗地网。针对高位作业面与多变风向,无人机高空压制、移动帷幕围堵、雾炮机精准捕捉等“五位一体”措施同步发力。全封闭负压车间内,离子新风与生物滤料设备将臭气“锁死”处理。

智慧赋能:数智平台引领行业变革

在成都院设计者眼中,二十万平方米作业面曾是管理噩梦:“臭气控制难、作业区域散、多维度管理乱,必须建立智慧中枢。”

2023年,亚洲最大垃圾修复工程数智监管平台应运而生。指挥中心大屏上,200余个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红色标记预警气体浓度,蓝色显示机械作业轨迹,黄色提示边坡位移。无人机自动巡检比对工程进度,智能地磅精准计量外运垃圾,人脸识别系统保障施工安全。

“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给项目装上‘眼睛’和‘鼻子’。”技术员演示着环境监测模块——当硫化氢浓度逼近阈值,系统自动启动除臭设备,并调度雾炮车赶赴预警区域。这项创新成果开辟了环境治理工程数字化先河。

民心所向:绿色重生下的使命担当

开工之初,质疑声不绝于耳:“垃圾山不挖都臭,挖开还能住人吗?” 项目团队选择敞开大门。定期公众开放日,居民代表可直击修复现场;生态公园设计方案全网公示;渗滤液处理站建成园林景观,清澈出水消解公众疑虑。

 “除臭系统像给垃圾山戴了口罩”“处理过的水能养鱼浇花”……亲眼所见让老城百姓吃下定心丸。小区业主在意见簿留言:“从避之不及到期待公园,这场蜕变让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看见政府的决心!”

攻坚路上不乏惊险时刻。2022年7月台风“暹芭”来袭,初设评审会面临专家滞留危机。项目经理紧急调度车辆,冒雨驱车三百公里赴三亚接机。“机场外积水过膝,手机电量告急,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在暴雨中找了近一小时。”凌晨接上专家后,团队彻夜未眠确保会议如期召开。

更大考验在2024年。台风“摩羯”重创施工设施,工期延误两月。团队启用三维建模系统优化工序,昼夜轮班抢回进度。截至2025年7月,垂直防渗体系、超容垃圾外运、好氧稳定化等95%工程告竣,生态封场完成过半。

未来已来:生态公园托起绿色梦想

站在114米高的观景台眺望,曾经的黑色堆体正披上新绿。根据规划,这里将崛起国家级环保科普教育基地,串联周边焚烧厂、渗滤液站形成环保产业圈。曲径通幽的园林小径旁,解说牌将讲述垃圾山变身生态公园的涅槃故事。

“这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海口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消除150万立方米污染源后,周边土地将快速增值,生态效益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七月的海南,骄阳下的颜春岭新绿初绽。工人们正在封场区域铺设草皮,生态公园的轮廓日渐清晰。不远处,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参观渗滤液处理站,清澈水流中锦鲤游弋,园林式厂区颠覆着他们对垃圾处理的认知。

这场历时三年的生态战役即将收官。当最后一块生态砖嵌入大地,昔日的“污染源”将化身自贸港生态文明的绿色地标——它见证着一个城市的自我革新,更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治理中的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