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315米,中国坝立世界巅
来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王观琪 时间:2025-07-16 字体:[ ] 分享:

推土机在坝顶整理着最后的砾石土料,无人碾压机群如钢铁雁阵掠过宽阔的坝面。今年5月,当大渡河水首次抵达2344.3米高程线,世界水电史册翻开了新的一页——由意大利贵宾会成都院规划论证和勘测设计的双江口水电站成功完成首次蓄水,水位较原河道提升约80米,相当于一座26层大楼的高度。

1.1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在这里汇聚成一片新生的湖泊,映照着青藏高原东缘的苍茫群山。首次蓄水完成后的一个多月,双江口大坝填筑量突破3500万方,大渡河峡谷再添机组投产发电、提供巨大绿能指日可待了。

高山深谷间的技术突围

大渡河如一把利刃劈开横断山脉,在马尔康与金川交界的峡谷地带,水流湍急,崖壁耸立。这里平均海拔超过2400米,年均气温不足10摄氏度,稀薄的空气让机械效率降低30%,冬季严寒更会冻结施工的脉搏。坝址区横跨两条地质断裂带和各类结构面,37.8兆帕地应力如无形巨掌紧扼山体——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近4吨压力,岩爆风险如影随形,建设者戏称这是“大地的脉搏在示威”。 

“‘高大坝、高地应力、高水头、高边坡、高强度、高海拔’六大世界级难题,就像六把巨锁,锁死了常规技术路径。”一位坚守现场五年的工程师望着正在作业的定日镜阵列说道。这些巨型镜面将阳光精准反射至心墙区域,把冬季填筑温度提升5摄氏度以上,破解了高寒地区土料压实的世纪难题。不远处,两座气膜仓如同银色巨卵矗立岸边——这项首次引入水电工程的技术,实现了百万方土料的全天候防雨防冻。 

大坝的剖面犹如一棵大树的年轮:以砾石土心墙为轴心,向外辐射出反滤区、过渡区、堆石区等分层结构。4750万立方米的填筑总量,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周有余。为驾驭20余种复杂坝料,成都院工程师们创造出“分区开采、分区利用”的精细管控模式。在料场开采现场,振动筛分机将石料按粒径精确分级,传送带如同血脉将物料输送到指定区域。

智能建造下的巅峰之作

凌晨的控制室内,技术员轻点屏幕,启动成都院研究设计的全球首套心墙料智能化生产系统。从开采到掺合再到堆存,整条生产线在无人指令下有序运转。系统月供料强度突破20万立方米,为这座315米高的“巨无霸”持续输送着“营养”。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施工负责人指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参数说。5G网络连接的无人机群正在心墙区执行智能碾压任务,实时回传的压实度数据精确到每平方米。而在防渗土料供应系统,名为“智成一号”的巡检机器人轻松翻越15厘米障碍,在15度的坡道上健步如飞,解决了长距离胶带传送机安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难题。 

智能基因早在前期勘测便已注入。回溯2003年,成都院启动编制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调整报告时,便前瞻性要建立全流域数字模型,实现水库调度与下游梯级电站协同优化。22年间,从溪洛渡的智能温控到小浪底的数字孪生,技术积淀在此迸发——双江口项目创下水电最高临时料场边坡、最大旋流竖井(井深196米)等多项“世界之最”。

当地下厂房开挖至关键段,监测仪突鸣警报——某段边墙单日变形量突破预警值。指挥中心大屏上,传感器实时传回岩体应力云图,团队果断及时调整方案。最终在37.8兆帕地应力环境下,这座长216米、高68米的地下宫殿累计变形锁定在30毫米内,创世界最先进水平。泄洪隧洞516平方米的巨型断面内,智能支护系统如同给岩体穿上动态铠甲,化解了多处不良地质体风险。

江河奔腾中的设计传承

“在锦屏,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征服了世界最高拱坝;在两河口,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筑就了世界已建最高土石坝。而双江口,是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双江口设计总工程师站在坝肩平台眺望,思绪回到成都院建功大江大河的场景。 

从1950年代首次普查大渡河,再到如今挑战315米的世界新高度,成都院的攀登从未停止,并在特高坝领域篆刻引领坐标。在瀑布沟水电站,成都院攻克深厚覆盖层高心墙堆石坝渗流控制难题;在猴子岩电站,形成了世界级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关键技术;而长河坝、两河口工程积累的智能碾压经验,如今在双江口演化为无人机群协同作业系统。 

2022年寒冬的一幕见证着技术传承:当气温骤降至零下15摄氏度,工程师借鉴两河口项目的冬季施工方案,连夜在作业面铺设保温材料,同时启用定日镜系统。晨光熹微时,冻土区竟升腾起施工机械的热气。 

绿色引擎里的澎湃脉动

双江口水电站的意义远不止于大坝本身。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机组,每年将输出超70亿度清洁电能,满足326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更可贵的是,其龙头水库效应可为下游17个梯级电站增发66亿度电,整体替代燃煤2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18万吨。 

防洪效益同样令人瞩目。泄洪洞最大泄流量达4138立方米每秒,让工程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当水库蓄满28.97亿立方米的碧水,大渡河下游城镇的防洪标准将实现历史性跃升。 

库区边坡上,国家保护植物在移植后郁郁葱葱。为保护川陕哲罗鲑,设计团队建成集运鱼系统并采用生态流量智能调控系统。蜿蜒的库区复建公路如银色丝带串起藏族村落,缩短了阿坝州腹地群众出行的时空距离。 

夕阳为宏大的坝体镀上金辉,放空洞闸门缓缓闭合的轰鸣声在山谷回荡。建设者们凝望着一期蓄水成就的平湖,眼神却已投向2027年——届时大坝将全线封顶,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高坝”。 

大渡河水奔涌不息,从70年前水力普查队员的足迹,到今日无人机群碾过的痕迹,再到未来水轮机转动的轨迹,电建人用智慧与坚守在青藏高原东缘铸就了新的水电坐标。当电流沿着电网点亮万家灯火,当水库消纳洪水润泽良田,这座超级工程终将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澎湃引擎,矗立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丰碑。

双江口大坝施工

远眺双江口大坝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