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水电十五局岗贝村旧村改造项目积极拥抱科技变革,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全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工程。从项目破土动工的那一刻起,科技的力量便贯穿始终,截至目前,项目基坑监测自动化、高支模监测自动化技术和质量融合监管平台的应用,为工程安全与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成为推动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基坑装上“智慧眼” 基坑工程作为项目的“地下根基”,其施工安全至关重要。项目安全总监周岩首次启动基坑监测系统时,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传感器点位如星群般亮起,仿佛在见证一个守护工地安全的“数字哨兵”军团正式上岗。 “看这个”项目总工程师姜锋的指尖划过屏幕,基坑西侧围护墙的沉降监测点正泛起涟漪状的动画,“每个传感器都是工地的神经末梢”他的声音里带着自豪。 在项目长达940米的基坑总周长区间内,一个个群星正在冉冉升起。每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要穿透长达24米的灌注桩,从顶到底,每一米设置一个数据采集点,而且数据精度严格控制在0.1毫米,这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 这些安装在基坑周边关键部位的位移传感器、沉降传感器、倾斜传感器,如同无数双永不闭合的眼睛。 5月9日晚上8点,基坑北侧山坡水位出现异常增长。安全员小原的手机立即收到了预警短信“5月9日20:13分,水位18出现异常增长,比预警值高出11毫米”。“立即通知老李打开降水设备”小原说到。 通过实时数据分析,项目团队及时采取了降水措施,成功处置了本次隐患。事后小原回忆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安全保卫战,多亏了这个永远在线的“智能守护者”。 高支监测“云值守” 项目最大的梁截面尺寸达到0.6米×3米,集中线荷载达到了78.468千牛每米,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支撑体系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质量,为此,项目团队认真分析施工难点,制定专项方案,邀请专家进行论证,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施工安全。 项目总工程师姜锋说“高支模监测自动化系统采用了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对高支模的支架压力、杆件应变、模板沉降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浇筑高大模板部位混凝土时,每隔15分钟,技术员小王的手机就能收到这样的信息“2025年6月1日 21点17分4号楼首层梁板水平位移累计变化最大值为1.916,6号位移监测点未达到预警值”。 技术人员小王感叹道“系统具备智能分析功能,能够根据预设的安全阈值,对监测数据进行动态评估和预警,这太方便了”。安全总监周岩说:“这样项目值班人员可以根据短信立即定位相关部位,组织人员排查并进行处理,工作效率和处置速度都快了很多”。 高支模监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还为高支模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了混凝土浇筑成型质量,为项目高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质量监管“零时差” 质量融合监管平台是广州住建系统内的一个平台。以“实时上传质量检测信息”为核心抓手,构建高效、透明的质量监管体系。 打开质量融合监管平台,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分类模块。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数据:混凝土生产信息、自检信息、监理信息、见证取样、拌台料料信息……这些信息通过5G网络与平台深度绑定,形成实时化、数字化的“工地数字孪生体” 在项目地下室主体施工过程中,广州开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检测中心人员使用平台移动端实时上传混凝土强度检测数据,数据秒级同步至云端。监理、建设、政府监督单位通过平台实时查看。 5月23日地下室混凝土试块检测数据出现异常,项目质量员郭延立即收到异常短信:“广州市黄埔区云埔街刘村社区岗贝村旧村改造项目复建安置区混凝土抗压试验检测结果异常,强度等级:C60,达到设计标号:99.0%”。 项目当天便立即组织专题会议排查处理问题。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实体结构回弹检测该区域混凝土强度正常,及时纠正避免了质量隐患。事后质量员郭延说到:“借助这个平台,质量检测数据可在采集瞬间同步至云端,消除信息传递的时间差与空间差,可以让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能够第一时间掌握项目质量动态,及时处置质量隐患”。 实时上传功能确保质量检测全程留痕,实现问题可追溯、责任可界定,促使各方严守质量标准。 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在保障施工安全、提升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以科技为引领,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为推动房建工程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