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欧江的晨雾还未散尽时,南欧江二级水电站的厂房里已响起扳手碰撞钢管的清脆声响。这群身着灰色工装的技术员正围着1号主变压器忙碌,他们脚下的冷却器管路刚完成一场“换血手术”——崭新的不锈钢管道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如同给这台运行近十年的“老伙计”换上了健康的血管。 主变冷却系统的“血管革命” “主变冷却系统又报流量异常了!”中控室的警报声曾是南欧江二级水电站的常客。作为水电站的“心脏”,1号主变压器的冷却系统近年频频亮红灯:预埋在混凝土中的钢管被雨水侵蚀得像块锈铁,每小时能渗出两升水;部分管路内壁结满贝壳,流量只剩设计值的六成,仿佛被血栓阻塞的血管。 “不能再当‘裱糊匠’了!”项目公司田少强副总踩着沾满水渍的主变通道。他抬起头看着从主变冷却排水管流下的水滴说道:“要有主人翁意识,今天就定处理方案,给冷却系统换套新血管!” 这场“换血手术”在一个月后打响。技术员们抛弃了“引流补漏”的老办法,重新焊接了一条约40米长的不锈钢管路,像给心脏搭了条新的冠脉搭桥。新管路直接从主变室明敷管路引至尾水,外壁裹着防腐涂层,连弯头处都做了圆弧处理。站长张冀看着焕然一新的管路感叹道:“以前漏了只能敲开混凝土找漏点,现在站在主变通道就能看见整条管路,隐患一目了然。” 灯泡头里的“神经植入术” 在水电站的厂房深处,三台灯泡贯流式水轮机正发出低沉的轰鸣。这些直径五米的“巨型灯泡”头部,曾是运维人员的“认知盲区”,自投运以来,除了定期点检和日常巡检,没人知道这个密闭空间里发生着什么。直到近年来,灯泡头多次发生冷却器漏水事故,严重影响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才意识到这个“铁罐头”里藏着太多秘密。 “就像给病人做CT,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得给灯泡头装上‘眼睛’和‘神经’。”维护主管马建拿着图纸在机组旁比划。他身后的老挝籍员工阿潘正往电缆桥架上爬,安全带在钢架上划出轻微的摩擦声。这个二十八岁的小伙子手脚麻利地将摄像头线缆穿过狭窄的缝隙,安全帽下的头发早已经湿透,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眉骨滚进眼睛,刺得他不停眨眼。 当第一组实时画面传回中控室的屏幕上时,所有人都凑到屏幕前:灯泡头内部设备情况清晰可见,温度计显示的数字跳动得格外清晰。马建看着温湿度传感器上的跳动的数字,感叹道:“现在给灯泡头加了“眼睛”,又完善了“神经”,以后终于可以实时观测内部运行情况了”。 吊物孔盖板的“重生手术” 坝顶的风带着江水的潮气,吹在安全监测工程师杨舒航的脸上。他盯着那几块饱经风霜的盖板,这些承载着闸门检修重任的混凝土盖板,吊耳早已被腐蚀得锈迹斑斑。“起吊时最怕听到‘咯吱’声,就像随时会断裂。”他摸着锈蚀的吊耳,仿佛能感受到钢筋锈蚀后膨胀的纹路。 给第一块盖板“做手术”的那天,杨舒航对着钢筋弯曲机犯了难。这个从未用过的设备像头倔强的公牛,试弯的三根钢筋都成了歪瓜裂枣。 “教程说要卡准刻度线!”年轻技术员埃里克举着手机录像,大家围着机器用废弃钢筋不停地练手试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根钢筋弯好了,虽然形状不尽如人意,但也算为工作的有序开展迈出了一大步。紧接着,第一个孔洞开好、第一根钢筋焊接完成、第一块盖板成功起吊…… 切割、焊接、打磨、刷漆……盖板改造的日子里,坝顶成了露天车间。焊工师傅四哥戴着面罩施焊,焊花落在防护鞋上噼啪作响,他脚下的盖板上,钢筋的接口处已堆起整齐的焊瘤,“以后起吊盖板时心里就踏实多了!” 南欧江水电站的设备在这群守护者手中不断焕发新生。中控室的屏幕上,各项参数跳动得平稳有序,像一首无声的赞歌,唱给每一个为设备焕新而奋斗的日夜,唱给这条奔腾不息的江河与它的守护者们。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