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青年工程师的硬核浪漫
来源:重庆工程公司 作者:蔡豪 时间:2025-07-07 字体:[ ] 分享:

在新时代电力建设的大潮中,一批批青年工程师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当别人还在纠结“中午吃啥”时,这三位青年工程师已经用钢筋水泥写诗、用光伏风电发电、在零下30℃玩转黑科技!今天,让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走近重庆工程公司的“时代男团”,聆听他们在风电、光伏、电网建设一线的奋斗故事,解锁他们的“开挂”日常!

风电场的“技术魔法师”,用钢筋水泥写诗

在广西梧州大黎风电项目现场,“90后”项目负责人勾中刚正在仔细核对着最新一版施工图纸。“别人搞工程烧钱,我搞工程赚钱!”这位幽默健谈的年轻工程师,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省钱侠”。

“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这个项目是固定总价合同,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勾中刚指着图纸介绍道。通过他的优化设计,项目集电线路铁塔从97基减少到62基,项目风机基础仅钢筋用量就节省了400吨,足够造多栋住宅楼。

“技术创新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创造价值。”勾中刚说。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勾中刚,在工作中展现出了过人的技术天赋。面对山地风电施工的各种难题,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同事们说,勾中刚眼里所有工程问题都能拆解成一道数学题。砂质泥岩接地效果不佳?他直接祭出“黑科技”石墨烯材料;风机平台面积限制?单叶片吊装工具手拿把掐;连运输180吨叶片的乡村小桥,都被他用自研的工字钢栈桥加固技术轻松破解。“跟着勾工干项目,天天见证奇迹。”施工员小李笑着说。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已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4篇专业技术论文,总结形成1项施工工法。

作为项目党小组组长,勾中刚还积极探索“党建+工程”新模式。他组织成立的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向聚合、相融并进,在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将项目升压站打造成为业主单位“标杆”升压站,项目全容量并网时,业主竖起大拇指:“这届年轻人,能处!”

“省下的每一吨钢筋,都是给绿水青山的情书。”站在山顶,勾中刚望着远处的云海:“看着一座座风机拔地而起,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

光伏界的“六边形战士”,左手技术右手文艺

1997年出生的谭云豪,是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之一。这个戴着安全帽、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年轻人,已经在电力建设一线摸爬滚打了3年。

2022年夏天,刚从重庆科技大学毕业的谭云豪来到二郎电厂运维项目部。为掌握电厂运维核心技术,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主动申请在电气、锅炉、汽机三个专业轮岗学习,系统掌握设备结构原理与运维要点。白天跟随老师傅参与设备巡检、缺陷处理等实操工作,夜间研读技术图纸与行业规范,“那段时间,白天跑现场,晚上泡图纸,经常学习到凌晨。”谭云豪回忆道。

正是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学生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蜕变。在2号机组A修期间,独立完成检修方案编制与交底,建立施工进度台账,协调解决交叉作业问题12项,推动检修任务保质保量提前3天完成。

2023年底,谭云豪被调往广西德保光伏项目担任负责人。面对山地光伏建设的重重困难,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前18天完成首批子项并网;建立详细的缺陷整改台账,378项缺陷一次验收通过率达100%;创新采用“晴雨两用”施工方案,有效应对当地多变的气候条件。

28岁的谭云豪有多“卷”?白天在电厂摸爬滚打,晚上给设备“写情书”(技术方案),工作之余,这位年轻的工程师还有着丰富的文艺爱好。他获得过公司“青·廉说”演讲比赛第一名,多幅书法作品被集团公司官网刊登,还经常用相机记录工地上的感人瞬间。

“我的KPI?左手发电量,右手正能量!”谭云豪说,“我觉得技术工作和文艺爱好并不冲突,都是对美好的追求。”

-30℃的“基建狂魔”,带徒弟比带娃还认真

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许大力带领团队正在紧张施工。刺骨的寒风中,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身后的“青年突击队”旗帜格外鲜艳。

作为青豫直流二期330千伏升压站工程项目经理,许大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极寒天气、缺氧环境、紧张的工期。“冬季混凝土施工是最大难题。”许大力介绍,他们团队反复研讨实践,创新采用钢板网暖棚施工工艺,有效保证混凝土质量。

在166天的绝对工期内,许大力团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环保零投诉、施工零缺陷并网投产。当问到在青藏高原建升压站是什么体验?许大力团队的回答:166天,4个“零”,外加人均三件羽绒服!

“安全生产是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的生命线。”许大力说。他在项目上推行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设置安全宣传广播覆盖全施工区域,创新使用“一人一卡”管理系统,高标准设置应急物资库和安全文明施工体验区,从严开展安全履职检查考核,组织开展应急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人机料法环”各要素安全可控。

但最狠的还是他的“魔鬼训练营”。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许大力发挥“传帮带”作用,注重人才培养,根据青年员工自身特点及长处,合理分配任务,优化管理板块,让项目部青年干部在干中学,积累实践经验。20+场技能比武,徒弟们被逼到“人均六边形战士”。6名青年在他手下脱胎换骨,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有人调侃:“许经理带项目像养多肉——见光就长!”

“零下30℃怕啥?青年的字典里只有‘燃’!”许大力指着绝缘子上的冰凌:“你看,它们在-30℃还能保持绝缘——意大利贵宾会-贵宾会官方网站电力人,就该有这样的韧性。”

三位青年工程师不约而同地诠释着“责任”二字,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也再次证明:当代电力人早不是“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从风电场地到光伏电站,从高寒高原到城市电网,他们能搞钱、会整活、懂科技、爱发电,用实力演绎:青春最好的模样,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山河上!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青春的光芒正在照亮前行的道路,电建青年奋斗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打印】 【关闭】